鳳凰堡 文/ 徐平
恭城蓮花鎮巖口村鳳凰堡有一個叫“白水帶潭”的瀑布,聽說十分壯觀,我神往已久。壬寅年仲夏,在村民的帶領下,我終于見到了她的“廬山真面目”,竟然比我想像的壯觀多了。在看到瀑布以后,熱情的村民一定要我們留下來喝油茶,盛情難卻,大家圍坐在小桌子旁,邊喝油茶,邊談起白來(“談白”是恭城話,與“聊天”的意思相當)。不談不知道,一談嚇一跳,原來鳳凰堡的歷史底蘊比“白水帶潭”瀑布還要壯觀。
【白水帶潭瀑布】 明朝“以武功定天下”,所以明朝建立后,廣西的戌兵多達十萬之眾。因背井離鄉、水土不服,兵源流失嚴重,不久就由戌兵改民兵。后又因民兵“筋骨脆弱”,“不得已而召募耕兵”,設堡耕守。明末清初,恭城寨面瑤“乘釁倡亂”,官府就近設置恭城最年輕的兵堡——鳳凰堡,圍攻寨面瑤民武裝,誅滅后安排募兵駐扎于此,巡守“所余逆產田地”。 鳳凰堡三面環水的地理環境,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,確實是兵堡設置的上佳之選。堡正東方有3個門樓(現已全部毀壞不存),門樓間相距約50米。每個門樓進入后為一條街巷,所以東西向的街巷共3條:南側古名莫家巷,中間古名溫家巷,北側現稱上村巷。村中間有一條南北向的街巷,叫中央巷,把3條東西向街巷串聯起來。 過去,進每個門樓后,第一眼就可以看到高高飄揚的旗幟,旗桿高達三丈六尺。據村民們回憶,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仍可以看到木質旗桿殘留的樹芯,樹芯根部直徑有二三十厘米,樹芯尾部也有碗口粗。現在僅存兩對高約米許、相同年代制作的旗桿石,由于年代久遠,只能依稀看到“雍正元年(1723年)癸卯歲十一月” “隊長莫日選、蔡學遠 四等”等字樣。村民說,北側的一對旗桿石旁,清代是一個私塾,民國時期征用為鳳凰堡學堂,解放后改為巖口中心校鳳凰堡分校點,現為鳳凰堡村老人協會活動中心。
【鳳凰堡因鳳凰山(左1)而名】 鳳凰堡的東南面直線距離約3千米處就是寨面村。清嘉靖年間,寨面村瑤人李忠保、容弗麻、容弗乜、容弗柘殺死高塘村人周友用的父親,周友用二十年如一日,請求官府征剿寨面瑤。萬歷十七年(1588年)八月十七日,官府設立鳳凰堡,以此為據點,協力圍剿寨面瑤,但因寨面易守難攻,久不能破。 因遭遇不平等待遇,昭平北陀黃朝田部落與朝廷相抗,李忠保、容弗麻、容弗乜、容弗柘領導寨面瑤與荔浦瑤族首領韋扶仲、盤花婆、唐則婆等紛紛響應。萬歷二十六年(1598年)七月,“兩廣”總督戴耀移鎮平樂,調漢、土官兵六萬人分兵并進,首克北陀、九沖、府江,幾股瑤民武裝退守寨面,以天險拒敵,即使戴耀命令士兵用火器攻打也收效甚微,最后采用參政陸長庚的計謀,佯裝退兵示弱,再派兵趁夜攻打白馬沖,挾持韋扶仲的家人,引誘韋扶仲前往營救,最終擒獲韋扶仲,瑤民武裝慘遭覆滅,兩千多人被殺害。 明萬歷二十六年八月二十八日,恭城知縣林應奎親自到鳳凰堡踏勘,將寨面瑤所有的財產、田地,交由“72名募兵”巡守,不允許任何人在寨面居住。 據說帶領“72名募兵”的將軍姓賀,現有的鳳凰堡莫、黃、王、石、黎、蔡、歐、廖、周、覃、李、溫、楊、劉14姓村民,其中莫、蔡、黎、李、溫、歐、石、楊8姓為堡兵,都自稱祖籍廣東陽山。過去的鳳凰堡村民也大多講陽山話,據80多歲的李紹雄老人回憶,他的奶奶就是講陽山話的。 【上村巷旗桿石】
現在的鳳凰堡人口最多的姓氏為莫姓,始遷祖莫文洲,青年從軍,于明朝萬歷十七年隨軍入桂,平叛后受朝廷賜良田山場,駐守鳳凰堡,世襲堡兵,肯定是“72名募兵”之一了。 鳳凰堡耕兵十分敬重精忠報國的岳飛,建起岳王廟,每年農歷六月初六做回龍、打大醮,在堡北端的麻園的大松樹下,搭起高臺,掛起十殿岳王,從堡南端的岳王廟內抬出岳王像,巡游兵堡周邊及堡內的街巷。到了后來,岳王廟還成為鳳凰堡村民的精神寄托,祈求風調雨順、五谷豐登、求財求子,等等。 按“有事則責成勾攝”的要求,鳳凰堡耕兵在耕守的同時,還要協助官府捉拿“犯人”。因此,過去的鳳凰堡耕兵被周邊村屯的百姓另眼相待,甚至有一年農歷六月初三,鳳凰堡正在籌辦六月六岳王祭祀時,殘遭洗劫,現在鳳凰堡的老香火位的雕花還有當時被刀砍的痕跡。后來,農歷六月初三也成為了鳳凰堡的受難日。 在鳳凰堡內,還有30多座莫姓族人的墳墓,但一直不知所葬是男是女、名諱如何,據說也與被洗劫有關。 矛盾的產生與當時的政策有關?!耙砸闹埔摹笔敲髑鍍沙芾淼胤降囊粋€慣用政策,巡按廣西御史馮彬就于明嘉靖二十五年說過:“廣西之患,莫甚瑤僮,與其召募以防賊,不若召募以剿賊。據其巢,耕其土”。自元代大德年間始,瑤民陸續遷入恭城后,占領了大片土地山林,還不交賦稅,需要制衡,于是明初召封開等處的瑤兵、慶遠府的壯兵,牽制原有瑤民。 經過一兩百年,這些瑤兵、壯兵的后代成為了山主、招主,又需要制衡,于是官府在明朝永樂至弘治年間召募柳州大俍人、景泰年間召募廣東新會人,萬歷年間召募廣東陽山人,到恭城耕守,牽制原有的瑤兵、壯兵的后代。
【村中莫姓人家的房屋】
從田野調查來看,恭城境內,陽山人后代居住的村落,必定與壯人后代居住的村落毗鄰。據不完全統計,除鳳凰堡、巖口,召募到恭城的廣東陽山人后代大概分布還有:栗木鎮五福村歐寨;西嶺鎮楊溪村雙溪寨,八巖村,下宋村,三合村,挖溝村盤巖、石腳、鳳雞窩、巖背及高橋,虎尾村黃灘,島坪村田頭;嘉會鎮蘇陂村老村、嘉會鎮白羊村雷破;平安鎮北溪村澗山、三新橋村新洲、新街村黃嶺、橋頭村詠棠;恭城鎮江貝村、寨山厄,門樓村(原屬平樂縣管轄)、化育村大漥(原屬平樂縣管轄);蓮花鎮湖山村,門等村,朗山村白竹、野鴨塘,筆山村馬嶺堡、八角塘、前面嶺,枧頭村鳳凰巖,巖口村龍眼;與恭城毗鄰的平樂縣二塘鎮新華村。這些村落的廣東陽山人后代大部分有過“派賴年”的習俗(過“派賴年”的時間是每年的農歷正月二十,熱鬧程度不亞于春節),但并不代表不過“派賴年”就不是廣東陽山人的后代,鳳凰堡的廣東陽山人后代如今就沒有過“派賴年”的習俗。 四百年來鳳凰堡,往事如煙成鄉愁。雖然鳳凰堡是恭城最年輕的兵堡,但她的歷史底蘊卻十分深厚,聊聊數筆,僅管中窺豹而已,希望更多人走進她、認識她…… 【作者簡介】徐平,瑤族,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、桂林作家協會會員、恭城瑤學會理事,主要研究方向為傳統村落文化、地方歷史文化和生態文化。
|